用户名:    密 码: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中国环境管理网 >> 环管体制 >> 浏览文章

探索三位一体环境准入制度

作者:佚名 日期:2012年06月25日 来源:本站原创

曲环


  “衢州用生态环保倒逼机制促经济转型升级,方向对,决心大,效果好。浙江‘十二五’时期新一轮发展就要把握住这一重点”。1月17日,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对衢州市用生态环保倒逼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做法作出重要批示。


  资源有价,环境有限。时至今日,如何用有限的环境容量支撑更好的经济增长,已成为区域能否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命题。作为浙江省的发展中地区和钱塘江源头地区,衢州市用生态环保倒逼转型升级,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的新道路。


  关闭铅酸蓄电池企业25家
  发出17个红黄色预警


  只有抛弃了污染,才能扩大发展的空间,增强发展的后劲,丰富发展的基础,提高发展的质量。过去的一年,衢州市把污染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强力推进。


  2011年底,浙江省生态省建设和“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专项督查考核组,现场检查了位于衢江区的浙江东能电源有限公司,当看到化成槽的车间内,13条生产线已平毁,场地内已堆放20多台生产塑料制品机器正准备安装时,督查考核组的领导放心了。公司老板心疼地说:投资2000多万元的企业说关就关,开始还真的想不通。但为了避免可能发生环境污染事件,我们积极配合政府,按期关闭了企业,现在企业内的车间,都已陆续租出去了,企业正在渡过最困难时期。


  衢州东能电源有限公司占地30亩,拥有极板生产线,这是铅酸蓄电池生产中有重污染的环节,在省、市、区政府的统一整治下,企业于2011年上半年顺利进行了关闭,进行了产品生产的调整。去年,衢州市关闭这样的铅酸蓄电池企业共有25家。


  无破不立,有舍有得。在破与立的博弈、舍与得的调整中,衢州市忍住阵痛,坚定不移地推动落后产能淘汰工作。2011年,全市先后关停了开化清华化工、衢州驰星包装等一批污染严重的企业(生产线)60多家(条),不仅有效地改善了区域环境质量,也为工业经济的提升腾出了环境空间。


  目标既定,再难也要上。为完成污染减排任务,衢州市去年编制了“十二五”减排规划和年度减排计划,层层分解落实任务。尤其是去年9月下旬以来,市政府启动了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百日攻坚专项行动,市减排办对未达到时间进度的县(市、区)和重点企业发出16个红色预警和1个黄色预警,并进行了约谈;制定了市减排办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和减排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减排形势分析,通报减排工作进展情况。


  同时,严格控制污染物新增量。以市政府督办单的形式,落实刚性措施,限制电力、钢铁、水泥、热电等高耗能产品产量。把工程减排作为减排工作的硬手段、硬措施、硬支撑,全力抓好重点减排项目实施。


  全市新增城镇污水配套管网约134公里,衢州市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了80%、县(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了76%,均比上年提高了5%;常山、江山水泥行业脱硝治理工程加快推进;完成农业减排项目38个。事非经过不知难。通过努力,2011年全市共实施各类减排项目138个。


  建立环保“黑名单”制度
  公开十大环境违法案件


  环保整治消除的是污染,而不是企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既发展了经济又保护了环境,这是尊重客观实际的有效做法。


  坐落在市高新园区的浙江圣安化工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甲乙酮肟。2011年,企业斥资500多万元,增加了污水处理设施,日处理污水能力从60吨增加到了120吨;配套建设了尾气吸收塔和在线监测平台,污水、清水、废气排放情况得到实时监控。通过整治,企业氨气排放量明显减少、污水排放全部达到巨化污水处理厂纳管标准、彻底杜绝了污水“跑冒滴漏”现象。


  “这两年来,我们公司在环保方面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污染因子得到很大改善,既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同时也得到了公司很多客户的肯定,对我们进一步扩展市场起到积极作用。”浙江圣安化工有限公司生产副总孙茂金高兴地说。


  浙江圣安化工有限公司整治提升,是衢州市2011年衢化片区安全环境大整治的一个缩影。为改善衢化片区周边群众生活环境,促进片区的可持续发展,市政府于2011年7月初启动了片区安全环境大整治,提出集中半年时间,通过严查严处,边整边改,限期达标,使这个区域水变清、空气变良,固废、危废彻底根治,环境质量明显提升。


  片区大整治以来,共实施各项污染整治项目66项,总投资近4亿元,16家企业架空铺设污水管道4110米,改造清下水管道3412米;环保部门督促片区58家企业整改环境问题321个;关停未批先建的化工项目4个、废塑料加工厂6家;29家企业累计投入1016.8万元全部完成清下水在线监测设施安装,并加快推进园区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的建设。


  通过历时半年的集中整治,区域内两条主要水系——沙溪沟和高新园区大排渠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安全环境隐患不断的局面得到根本扭转,整治工作得到了浙江省副省长陈加元的批示肯定。


  在倒逼转型的时候,环保部门再“踢上一脚”,也许企业可能很痛苦;但也可能在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后,给它带来更强的竞争力。


  在加大整治的同时,环保部门始终保持执法监管的高压态势,“当好环保恶人”,激励倒逼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步伐,减少污染排放,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增强市场竞争力。2011年,全市环保部门挂牌督办环境问题和违法案件8个,办结行政处罚案件200多件、罚款1000多万元。同时,积极探索环境执法监管的新方式,全面推行重点企业“体检式”监管,市政府出台了《工业企业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办法》,市纪委、监察局、公安局、环保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对违法排污行为适用行政拘留处罚和追究党纪政纪处分的实施意见》,建立了环保“黑名单”制度和企业环境违法行为公开曝光制度。


  衢州市还召开了新闻通报会,向社会公开了十大环境违法典型案件,既警示不法排污企业,也畅通渠道,引导公众参与,让市民感受到了政府的决心。


  率先在全省建立决策咨询制度
  健全排放总量前置审核


  当前是环境与经济矛盾最尖锐和最敏感的时期,也是在处理环境与经济的关系上最需要决心和智慧的时候。面对比金子还珍贵的环境容量,如何分好、用好这些容量,直接考验着环保人的智慧和水平,也关系着能否以科学发展的思维优化经济增长。


  近年来,衢州市积极探索项目准入、空间准入、总量准入“三位一体”的环境准入制度,引领企业绿色转型。

  在项目准入方面,衢州市率先在全省建立了工业项目决策咨询制度,严把产业政策关、项目质量关、环境保护关、产业布局关、安全生产关和能源评估关,把不能“过关”的项目统统卡掉。按照这一制度,项目落不落地最后决定权不在于哪一级领导,而是参与决策评审的专家们。


  在决策评审会上,专家们逐一对项目的工艺水平、排污总量和治理难度等进行分析对比,做出最后决定。不管项目再大、投资额再大,只要是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法律法规、所在区域大气环境或纳污水体达不到功能区划要求,又无污染物总量区域削减措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总量控制指标的建设项目,都实行“一票否决”。2011年,全市环保部门共对160多个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环评文件不予批复或暂缓审批。


  在空间准入、总量准入方面,全市实行环保分区控制,分类指导,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强化规划环评引领作用,积极推进化工、造纸、工业园区等规划环评工作,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引导产业科学发展和合理布局。2011年,全市共完成或启动规划环评8个。同时,健全污染物排放总量前置审核和动态调节机制,适时修订主要污染物区域总量控制目标,对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传统优势产业、现代农业以及能源、交通、水利基础产业等重点建设项目,所需总量指标优先安排,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低碳经济现在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您会选择以下哪种方式支持低碳?
选择节能环保商品!
选择公共交通工具 !
少用一次性用品!
减少不必要浪费

 

友情链接